全面推行河长制是中央、为加强河湖管理保护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,是破解我国新老水问题、维护河湖健康生命的重大制度创新。自推行河长制度以来,我们在治水工作上砥砺前行,取得了一系列可圈可点的成效。

在成效总结方面,我们欣喜地看到,通过河长制度的全面落实,河湖水环境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。各级河长积极履行职责,加大了对河湖的日常巡查和监管力度,及时发现并解决了许多涉河涉湖的突出问题。大量的非法排污口被封堵,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无序排放得到了有效遏制,使得河流水质逐步好转。不少曾经黑臭的河流如今已恢复清澈,成为了周边居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。水域岸线管理也更加规范。河长们组织开展了河湖“清四乱”专项行动,对乱占、乱采、乱堆、乱建等问题进行了集中整治,拆除了一大批违法建筑,清理了河道内的垃圾和废弃物,恢复了河湖的自然生态空间。水资源保护工作也取得了积极进展。通过加强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合理调配,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,保障了城乡居民的用水安全。
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,在治水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。一方面,部分地区的河长责任落实还不够到位。个别河长存在重形式、轻落实的现象,对河湖管理保护工作重视程度不够,巡查工作流于形式,未能及时发现和解决一些深层次的问题。另一方面,跨区域、跨部门的协调联动机制还不够完善。在一些跨界河流的治理中,由于涉及多个地区和部门,存在职责不清、协调不畅的问题,导致治理工作难以形成合力。资金投入不足也是制约治水工作进一步推进的重要因素。治水是一项系统工程,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,但目前部分地区的财政投入有限,难以满足治水工作的实际需求。
展望未来治水新篇,我们要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和更加有力的举措,持续推进河长制度的落实。要进一步强化河长责任意识。通过加强培训和考核,提高河长的业务能力和责任意识,确保每一位河长都能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,做到守河有责、守河担责、守河尽责。要完善跨区域、跨部门的协调联动机制。建立健全信息共享、联合、应急处置等工作机制,加强各地区、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,形成治水工作的强大合力。还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。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,拓宽融资渠道,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治水工作,为治水工作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。
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,提升治水工作的智能化水平。例如,利用卫星遥感、无人机等技术,对河湖进行实时监测,及时掌握河湖的动态变化情况;运用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技术,对治水工作进行分析和评估,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。还要加强宣育,提高全社会的水环境保护意识。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,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治水工作中来,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、支持和参与治水的良好氛围。
河长制度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大制度创新,我们要在总结成效、剖析问题的基础上,不断探索创新,持续推进河长制度的落实,努力开创治水工作的新局面,为建设美丽中国、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。